以身许国 无怨无悔——“时代楷模”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-凯发k8唯一入口

| |
您当前的位置: 凯发k8唯一入口> 专题汇聚 > “时代楷模”公益专栏

以身许国 无怨无悔——“时代楷模”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

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kfq.yq.gov.cn 2020-02-17 10:35 来源:中国文明网

图为陈俊武在参观“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—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”。资料图片 

图为陈俊武本人。资料图片 

陈俊武院士(左二)在陕西华县甲醇制烯烃(dmto)工业试验现场(资料照片)。 新华社发

 

2019年,陈俊武在北京参加“时代楷模”发布仪式。资料图片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国从炼油工业一穷二白,到现在成为名副其实的炼油大国、炼油强国,老一辈石化科学家、工程师们功不可没。目前,我们汽车所用的汽油,70%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的,而这项技术的奠基人,就是共和国石化技术开拓者—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。1月13日下午,“时代楷模”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,5位报告人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陈俊武的故事,感人至深、催人奋进。本版摘登报告人精彩发言,以飨读者。

  国家需要 就是他的选择 

  我刚参加工作时,陈俊武是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,作为公司现任的总经理、陈院士事业的后继者,我深刻感受到镌刻在他灵魂里的忠诚和骨子里的担当,更从他身上汲取了不忘初心、忠诚报国的榜样力量。

  1990年3月,63岁的陈俊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时,已是公认的炼油技术专家,是全国劳动模范,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多项国家科技大奖,可谓功成名就。按理说,他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生活,但他,却选择了一条更加忙碌、更具挑战的奋斗之路。

  这三十年,他步履匆匆,行程满满。为了行业需要,他著书立说;为了石化事业,他教书育人;为了国家能源安全,他研究石油替代工艺;耄耋之年,他又关注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,为国家碳减排战略研究建言献策。

  这三十年,他激情依旧,收获满满。他,编撰《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》等多本权威著作;他,培养400多名石化精英人才;他,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研发及装置的建设;他,87岁又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,攀登职业生涯又一座高峰……

  总有人问他,您90多岁了还坚持上班,动力是什么?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:国家需要。

  是的,国家需要。从人造油到石油炼制,再到石油替代,从北京到抚顺,再到洛阳,国家需要什么,他就钻研什么,国家需要到哪儿,他就去哪里。

  如今,我们自己的技术生产的汽油、柴油,品质更高、更加环保,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我国先进的炼油工程技术,已走出国门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发展,成为走向世界的新名片。

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。今天,我们向陈俊武院士学习,就是学他的赤子之心,在党爱党,在党为党;就是学他敢为人先,勇攀高峰;就是学他直面困难,勇于担当;就是学他淡泊名利、无私奉献,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,推动企业不断朝着世界一流迈进。作为新时代的石油石化人,我们有信心从陈俊武等老前辈手中传好接力棒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!(作者:周成平,系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)

  追梦石化 至诚报国 

 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,从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,我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陈俊武院士如师、如父、如友的引领和教诲,让我深刻领略了一位科学家追梦石化、至诚报国的大爱情怀。

  记得我一到公司工作,就听到了许多陈院士的传奇故事,“鱼和熊掌兼得”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。

  1982年,上海炼油厂要新建一套催化裂化装置。总工程师朱仁义对陈院士开玩笑说:“我这个人有些贪心,你那‘同轴式’我想要,‘烧焦罐’我也想要。”同行的专家说:“你这是鱼和熊掌都想要呀!”陈院士想了想,没有表态。

  “催化一响,黄金万两”,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的关键技术,而“同轴式”和“烧焦罐”又是催化裂化的核心工艺。当时,在炼油行业这两项工艺从未合并运用过,这是技术空白,也是世界难题。

  其实,“同轴式”技术也是陈院士主持开发出来的。当年讨论时,有专家提出,有可能出事故,引起爆炸,陈院士却坚定地说“出了问题,我负责。”这样才有了“同轴式”技术,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  朱仁义的一句玩笑话,是要陈院士在自己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再次创新,这谈何容易!但,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,就是攻关方向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陈院士都在思考这件事。

  一天,在吃饭的时候,陈院士看着桌上的红烧鲤鱼,陷入了沉思: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呢?忽然,一个想法火焰般点亮他的思维——何不把“同轴式”和“烧焦罐”“嫁接”在一起,二者取长补短呢?

  随后,陈院士进行了大量的试验,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改进,在一次次改进中不断迈向成功,最终实现了“同轴式”和“烧焦罐”这两项技术的完美结合。

  1989年,融合这两项技术,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新型装置,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。这项技术成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。

  目前,我国采用这项技术加工的原料,每年达4000万吨,生产的汽油,可让一千五百万辆家用汽车跑一年。

  有人问我,最敬佩陈院士什么?我说是智慧,这种智慧既有站在行业顶端的视野与眼光,又包含着对科学的敬畏与执着。

  在科技报国、科技强国的征程中,陈院士立足行业发展制高点,与科研团队一起,推动中国炼油工业技术从跟跑到并跑,从并跑到领跑,一路走到了世界前列。(作者:刘昱,系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)

   用生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 

  每年3月17日前后,我都会去看望陈俊武先生,为他送上生日祝福。常有朋友问我,是什么,让你一直追随陈老?

  是什么呢?是他传授知识的方法吗?是他钻研学术的劲头吗?我想,更多的还是他以“国家需要”为己任,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精神,深深影响了我。

  1999年,我接到通知:到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。没有想到三十天的封闭培训后,像历届高研班一样,我们也收到了陈院士的一份大礼——每个人都有一个题量超大、周期超过一年的大作业。这份大作业让我意识到封闭培训,只是高研班的开始,而不是结束。

  陈院士要求我们汇集整理自己所在装置的数据,按高研班教授的方法做计算,再进行分析研究,发现问题,最后还要提出凯发k8唯一入口的解决方案。这相当于对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炼油装置,在不停工的情况下,做一次全面的体检,来一次ct,还要从ct片中发现疑难杂症,再去开出治病的药方。

  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完成这样的大作业主要靠手算,我们都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全部完成。作业完成后,陈院士还要组织面试,逐一提问。这一招,逼着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滥竽充数。

  当时我的大作业一共涉及数据1万多个,涉及各类公式500多个,全篇打印件达到200多页,6万多字。同样的作业,陈院士要审阅很多份。答辩前的一天,我接到他的电话:“小宫,有几处问题需要和你商量,在第6页第10行,你引用的公式不对,原因是不是这样……还有第89页第7行,你的分析结论是对的,但支持这个结论的数据有问题,原因是不是这样……

  当时我震惊了,我的作业就有上万个数据啊,加上其他同学的作业,足足有几十万个数据,年过七旬的陈院士居然逐一检查我们的作业,而且到了这么细致的程度:连我错的那些不起眼的数据,他都一个一个找出来告诉我。他可是著名的院士啊!

  后来得知,2000年那一年,不要说平时的节假日,就连过春节,陈院士也在批改我们的作业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陈院士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,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。(作者:宫超,系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)

  拳拳赤子心 悠悠报国情 

  陈俊武院士对待事业从来都是严谨、严肃、认真。在他眼里,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!

  碳减排课题,似乎与陈院士的炼油专业毫不相干,他为什么直到如今仍一直研究关注这个课题呢?因为在国际上,碳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影响,存在争议。已经80多岁的陈院士对我说:“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不研究,我是能源与化学方面的专家,研究它是我的责任!”

  国际气候会议强调“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”。发达国家的所谓“原则”,只强调他们的碳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,要求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,也就是碳排放量最大的那一年定在2025年,排放量为80亿吨。

  但陈院士有他的“原则”——大气中累计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排放的。院士说,他们用空调时,我们老百姓还在扇扇子;他们用冰箱时,我们还在用纱罩盖剩饭剩菜。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,应该尊重中国的发展权利。陈院士很清楚,如果接受西方大国对我国碳排放的制约,我国的基本建设规模、发展计划就将受到严重影响。

  那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究竟应该是哪一年?峰值年的排放量又应该是多少?国内没有公开的正式数据。2009年年底,陈院士把我叫到他办公室,表明他要连续发表中国碳排放峰值论文的想法。

  从2010年开始,只要在办公室,就能看到陈院士总是趴在电脑前,用他娴熟的外语特长,广泛搜集和研究国内外的碳排放资料,先核算出我国中长期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,再准确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。2010年至2012年,陈院士连续3年发表了10余篇重量级论文。特别是2011年,一个84岁的老人,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。

  2011年,陈院士确认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应该定在2030年,常规方案排放量为每年110亿吨,严格控制方案为每年不大于100亿吨。三年后的2014年,我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碳排放峰值年和排放量数据,与陈院士的研究结果非常吻合。国家发布的数据综合了多部门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,陈院士的研究成果,则为国家制定碳减排战略目标提供了积极、具体的建议。

  今天,陈院士又一次走进他熟悉的人民大会堂。时光如流水,他从一个翩翩少年,变成了一个鲐背老人;从身形矫健,变成了步履蹒跚。但陈院士的科技报国之心没有变,从业70年所体现的爱国、奋斗、奉献的精神没有变,这种一直不变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终生学习。(作者:陈香生,系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资深专家)

   陈院士的人生“不等式” 

  每当提到陈俊武院士,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入职后第一次见到陈院士的情景。那是一个清晨,我急着往办公室走,一抬头,看见远远的楼道尽头,有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正站在复印机前专心地复印文件,阳光轻轻地洒在他略微佝偻的背上。这位老人就是陈俊武院士。

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我难以相信正在工作中的陈院士,已是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。直到现在,他仍然坚持上班。由于和陈院士在同一楼层办公,我时常能在走廊或电梯间碰见他。他的步履有些蹒跚,可是精神头儿依然昂扬向上。

  陈院士曾说:“人的一生,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,应该活得有价值、有意义。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,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。”对于奉献和索取,他有自己的一套“不等式”。他说:“奉献小于索取,人生就暗淡;奉献等于索取,人生就平淡;奉献大于索取,人生就灿烂。”

  陈院士对自己很“小气”。到外地出差,他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,个人生活非常节俭。他谢绝了单位给他配秘书、配专车的专家待遇,坚持步行上班20余年。

  2014年7月,公司多数人员搬到广州工作,按照相关政策,公司给陈院士预留了一套安置房。陈院士听说了,明确表示不要。公司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,也有人提醒他,如果自己不住,可以留给女儿,或者以后卖了,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陈院士不为所动,在给公司的书面意见上写道:“我已年届九十,不能去广州工作居住,不必为我预留住房,感谢公司的关照!”

  陈院士对他人又很“大气”。在抚顺工作时,他把自己技术革新获得的奖品交给集体或送给其他同事。搬到洛阳工作后,他还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和优秀民办教师,并默默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。

  作为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,他从来不让学校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,反而经常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2016年3月,陈院士将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,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,而他只接受了学校送给他的一束鲜花,献给了久病卧床的爱人。

  陈院士在90岁生日时说:“回忆逝水年华,因有所为而有所成,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。雪泥鸿爪,人生如斯,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,但毕竟是有得有失、无怨无悔。”他的每根白发和每道皱纹,都写着豁达、超然和宁静。

  以身许国,无怨无悔,这就是我眼中的陈院士。他从科学攀登中收获快乐,从培育后人中收获满足,从奉献国家中收获幸福,与共和国风雨同舟70载,完美解答了自己的“人生等式”。(作者:刘倩,系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青年员工)

"));
主办: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、管委会   承办:高新区党政办公室、新闻宣传中心
联系凯发k8唯一入口: tel:0353-2292715 邮编:045000 联系地址: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大连街173号
  网站标识码 1403000026   
使用大于1366*768分辨率/ie10.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体验最佳浏览效果!
站点地图
网站地图